【加拿大遊學】柏慶的溫哥華遊學心得 - VanWest College, Vancouver
![]() |
姓名:柏慶 申請學校:VanWest College, Vancouver 申請課程:密集英語課程 |
摘要:加拿大溫哥華遊學心得
Q:選擇edm遊學代辦的理由
為什麼選擇edm遊學協助您實踐遊學夢想呢?在遊學準備過程中edm提供了什麼幫助?
我會選擇 edm是因為第一次諮詢就感覺很「務實」。顧問沒有硬推熱門學校,而是針對我只有 8 週的時段、想在溫哥華加強一般英文的目標,拿 VanWest College 與幾間語校做課綱、時段、學費與退費規定的並排比較,也提醒我「每週一可入學、短期課程要先卡位名額」。整體費用、預估生活支出與可能的變動(匯率、住宿)都算給我看,讓我很快確定走 VanWest 的 General English 8 週方案。
準備過程中,edm 幫了我這些:
1.申請與文件:列清單逐項檢查(護照、在學/畢業證明、英文版成績、學校申請表),連付款流程與截止時間都先畫甘特圖給我。
2.入境與保險:解釋 6 個月內就讀的入境規則,帶我一步步完成 eTA,並說明海外醫療保險與理賠重點。
3.住宿與生活:依我的作息與預算,提供宿舍/寄宿家庭/合租三種方案,標明從住處到 VanWest 的通勤時間與費用;行前講座一次說清楚開戶、交通卡、手機門號與常見海關問答。
4.落地支援:抵達當天遇到轉車問題用訊息即時回覆;開學第一週協助調整班級與下午選修;期間固定關心上課狀況與是否考慮延課。
整體感受是「資訊透明、回覆很快、遇到問題會給選項與利弊」。有 edm 撐腰,我只要專心上課與適應生活,就能把 8 週的學習效果最大化。
Q:加拿大遊學國家及語言學校選擇
決定前往這個國家和學校的理由是什麼?
我選加拿大,主要是想在全英文環境裡把口說拉起來,又不想把生活折騰得太辛苦。溫哥華氣候溫和、治安和公共交通都算友善,華人社區也多,短期生活成本跟我能負擔的預算比較接近;從台灣直飛、時差雖然有但還能跟家人聯絡。短期(六個月內)讀語言課程在簽證上也比較單純,對我這次只安排八週的計畫很剛好。
學校會選 VanWest,是因為課程安排跟我的需求對得上。一般英語課的分級明確,入學測驗後能放在合適的程度;每週一開課、週數可自選,剛好可以銜接我回台灣的時間。課表把聽說讀寫分段練,下午還有口說或發音類選修,重點放在實用交流,這是我最想補的部分。校區在市中心,通勤單純;顧問帶我看過學校的退費與請假規定,說明清楚,沒有模糊地帶。再加上我實際對過幾位學長姐的心得,普遍反映老師互動多、作業量合理、不會只考文法。綜合以上,地點、彈性與課程內容都符合我的節奏,所以最後決定去加拿大、選 VanWest 讀八週一般英語。
Q:加拿大遊學生活分享(上課氛圍、學校環境設施、課後活動)
到校第一天先做分級和簡短面談,拿到課表後就被帶著熟悉教室、學生休息區和周邊。校區在鬧區,走到捷運幾分鐘,樓層乾淨明亮,Wi-Fi 穩、插座多,休息區有微波爐、冰箱和熱水。前台記得學生的名字,有問題直接去問都有人理你,這點很加分。上課氛圍偏活潑,小班制大概十來個人,國籍混得滿平均。早上是核心課,把聽說讀寫分開練,老師很愛丟情境題讓我們兩兩換組討論;糾錯不當場打臉,會先記下來,最後再一起講常見錯誤。下午我選了口說與發音,很多實作,比如看一小段新聞、抓關鍵句、換你自己講一遍。每週有小測或口說評量,進度算紮實但不會壓力爆表。
課後活動蠻多,學校偶爾揪去博物館、保齡球或海邊走走;自己則最常和同學去海堤散步,或借 YouBike 在史丹利公園繞一圈。雨天就窩在休息區熱便當、順便和不同班的同學聊天。短期八週沒有安排實習,不過學校有職涯講座,會教你改履歷、模擬面試,對之後延續就讀或找打工有方向。整體感受是節奏剛好、互動很多,日常用得到的英文被逼著講出口,八週結束時明顯敢開口也比較會抓重點。
Q:加拿大遊學住宿生活分享
這次我沒有住寄宿家庭或宿舍,而是自己找了 sharehouse。房型是雅房,衛浴與廚房共用,房租含水電暖和網路,押金一個月。室友有韓國、台灣來的學生,各自的時差與作息差很多,所以我們用 Google 表排廚房與浴室尖峰時段,冰箱也用貼紙標名字,避免「誰吃了誰的蛋」的羅生門。公共區域每週輪流打掃,基本規矩是晚十點後盡量安靜、不在客廳開擴音。設備算齊:洗烘衣機在屋內、暖氣穩、熱水夠,偶爾網速掉就重啟路由器。吃的方面,我多半自己煮,週末去 No Frills 或 T&T 採買,煮多一點分餐盒帶去學校;偶爾下雨天偷懶就買湯或壽司解決。垃圾與回收要分得很細,一開始真的會看圖對照。通勤我住在市區邊緣,步行到公車站三分鐘、轉一班 SkyTrain 進市中心,整體 20~30 分鐘到 VanWest,很穩定;用 Compass Card 一區月票最省。跟寄宿或宿舍相比,sharehouse 自由度高、花費可控,也能學會跟不同文化的室友磨合;缺點是大小事都要自己處理,像是合約條款、簡單維修、與房東協調。但整體來說,我喜歡這種更貼近當地生活的節奏。
Q:留遊學最開心與最難忘的時刻
最開心的,其實不是某個「景點打卡」,而是一路上那些被英文撐住的小瞬間。課程結束後我從溫哥華飛到多倫多,拖著行李在 Union 附近找住宿,半夜問櫃檯加床單、早上在 St. Lawrence Market 排隊買豬排三明治,跟老闆聊藍鳥隊近況,發現自己能自然接話。渥太華的傍晚我坐在麗都運河邊吃超市壽司,看著天色慢慢褪成粉橘;那種安靜跟我上課時的緊湊剛好互補。
蒙特婁最難忘的是「Bonjour/Hi」的切換。我在 St-Viateur 買熱騰騰的貝果,前一秒用英文、下一秒被店員用法語逗笑,只會幾句的我硬著頭皮回了聲「merci」,居然也聊起來。魁北克城則是走在小香普蘭街的石板路上,被街頭小提琴吸住;傍晚坐渡輪到對岸,看芳堤娜城堡慢慢亮起,心情突然很平靜,覺得這趟沒有白來。
到了紐約,又是另一種節奏。我清晨走上布魯克林大橋,風把頭髮吹得亂七八糟,天亮時曼哈頓像被打開的霓虹盒子;晚上站在劇院外吃一片油亮的披薩,還差點在地鐵轉錯線,靠著問路和看站名救回行程。回頭看,最開心與最難忘,不是一張張照片,而是從「膽怯地開口」到「自然地活在英文裡」的那條路——它發生在市場的攤位前、在運河、在石板路,也在橋上迎著風的那一刻。
Q:加拿大遊學帶來的影響與改變
這趟八週的語言課加上後面的自助旅行,最大的改變是「我開始用英文過日常」,而不是把英文當考試科目。剛到時我說話很慢、腦中先用中文排句子;到第三、四週,上課討論能自然接話,做簡短發言不用先寫稿。出門走跳也更放得開:在多倫多問路、在蒙特婁點餐、在紐約地鐵轉錯線臨時改路線,都能靠英文把事情處理好。這種可複製的「解題感」讓我比較敢冒險,也比較不怕丟臉。
學習方法也被迫升級。以前背單字清單,現在改成記「片語+情境」,例如櫃台、餐廳、問路各自常用的句型;每天做 10 分鐘 shadowing,通勤時聽一則短新聞,晚上把遇到的新說法寫進小本子。寫作上,老師一直提醒「先清楚再漂亮」,我開始練習先列要點、再補連接詞,寄信詢問學校或房東時,效率高很多。
生活面更獨立。我在 sharehouse 跟不同國籍室友協調清潔、廚房時段,學會把規則說清楚也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;採買、煮飯、預算控管、申請月票、遇到網路壞掉先自己排查,這些小事累積,讓我更能面對不確定。心態上也放鬆了些:不再把每一次開口當成表演,而是把它當工具;不求零錯誤,但求把意思送達。
回來後,我保留了幾個習慣:每天固定輸入與輸出、每週找一次機會講英文、看原文資料時先抓重點再查細節。簡單說,這趟旅程把我從「考得還可以」變成「真的能用」;也把我從怕麻煩別人的人,變成遇到問題會主動溝通的人。這些改變會持續影響我接下來的學習與生活。
Q:加拿大遊學心得與計畫
課程結束後,我不打算把英文「放回抽屜」。短期目標是把雅思衝到 總分 6.5、各科不低於 6.0,時間抓一年內。因為我自評弱點在口說與寫作,其次是聽力在多選題容易漏訊息,所以會把練習比重放在這三塊。
每天固定 60~90 分鐘維持輸入與輸出:早上用一篇時事短文做計時閱讀與生字卡,晚上寫交替的 Task 1/Task 2(先列點再成段),週末各做一回完整模考並計算錯題類型。口說方面保留在溫哥華養成的習慣:用手機錄影做 2 分鐘短講,回放檢查連接詞與語速,平日找語伴做 Part 2/3 的追問練習。聽力則用分段精聽+跟讀,特別練筆記與定位關鍵字,避免只靠直覺作答。每兩週請老師或學長姐幫我改一次作文與口說稿,盯語法與論證深度,不追華麗字彙,先把清楚與完整做好。
中期目標是申請交換。學校鎖定英語授課、課程能銜接我目前系上的合作校(以加拿大/北美為優先)。我會先列 3–5 個志願校,逐一比對開課學期、學分互認、學費與生活費;同時準備成績單、CV、SOP 與推薦信。為了減輕負擔,也會同步查校內外獎助、住宿與保險方案,做一份預算表與時間表。簡單說,這 8 週把我帶進「用英文解決問題」的節奏,接下來就是穩定輸入輸出、拿到 6.5,讓交換計畫可執行、可負擔。